跳到主要內容區

曾文社區大學辦學理念

財團法人真理大學辦理曾文社區大學,十年來致力在地公共議題與課程的結合及發展,引導社區與學員共同參與在地知識解放,希望透過在地學習培養個人的現代公民素養與生活美學,建構永續發展與共榮共存之三生社區。

一、辦學理念

一方面以友善農業建構三生農村,一方面透過曾文溪流域經營建立永續環境,期使曾文社區大學成為兼具自然與人文素養的農村型社區大學。

 

二、發展目標

  1. 持續以「友善農業與流域經營」建構農村新風貌: 在「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的兩大衝擊下,台灣農業與全世界都必須面對水資源不足與流域環境變遷與調適,因此曾文溪流域之農民及農村也須因應水環境實質的改變而調整農作種類及耕作方式,曾文社大近年來推動農業與水環境結合之課程,建構「友善農業」與「流域經營」學程,以提升社大學員的環境認知與營造友善農村新風貌。
  2. 堅持以「藝術生活化」推動農村文化創意產業: 社大在課程系列中,藉由農村生活與廟埕文化特色,導入藝術創作思考的實作訓練,結合現代生活需求的思考,發展出系列的藝術文化傳承與在地生活創意課程;藉由「藝術生活化」的創意產業課程,將作為社大推動農村文化重整、再利用的目標。
  3. 強化「社區培力」與在地連結以推動成人學習的在地文化網絡: 引導地方專家與耆老解放在地知識,培育學員傳承及協助社區發展,在流域公民合眾參與與連結下展現在地文化,最後並經由社大與社區共生互動網,達成共同學習與成長的目標。

依據辦學理念與發展目標,編織曾文社大的願景,並且訂定發展計畫。

  1. 水資源資料庫建置與曾文溪流域環境知識解放 連結廟埕文化,引入自然農法觀念與培育「友善農業」發展的新農民,推動永續發展的新農業,生產有助於健康的在地農產品;持續規劃產銷及加工後製的系列訓練(產銷與品質認證工作坊),以達成農業銷售管道的多元化,增加農民的收入來源,活絡農村的經濟。
  2. 建構「休閒廟堂」,推動「友善農業」 持續調查曾文溪、將軍溪、烏山頭水庫與嘉南大圳灌溉水系(涵蓋埤塘與鄰近溝渠、農田與魚塭),以建構曾文溪流域資料庫,並藉以推動水環境再教育課程,以提升農村民眾對水環境與周邊生態的認知,建構農村與水共生新生態。
  3. 低碳慢食理念推廣,營造在地食育與特色料理 透過課程資源整合,創造課程學習資源生態鏈,如將「廚餘堆肥與酵素液製作」肥料供給à「自然農法實作班」、「雜糧栽培工作坊」、「麻豆文旦栽培班」à栽培作物供給「農村養生食品DIY」、「在地食材創意料理」、「辦桌料理王」以建立低碳慢食觀念與推動食農教育,重塑在地特色產業。
  4. 連結社區在地文史者,發展文化特色課程 透過在地文史工作者,如陳三火之剪粘藝術、張良澤之臺灣文史、詹評仁之地方文史、梁茂隆之地方文史、黃文博之地方誌、曾順忠之臺灣傳統廟宇文化等,整合課程進行地方文化資料收集及整理,並實施與藝術、創意結合之課程,銜接地方生活文化,發展為結合現代生活需求的創意產業,以傳承地方生活文化及技藝。
  5. 持續推動分校籌設與社區學習網絡 建構玉井分校成為地方產業人才培育與社區學習中心,配合對偏遠社區及弱勢者實施優惠措施,落實公平及普及的推廣教育;發展社區特色課程,結合社區力量,使學習與教學開放且多元化。

 

三、 特色與社會需求

  1. 友善農村特色:重視地方農業發展與連結,思考產業新方向,發展地方農民組織及培訓課程。希望藉由實務的農業培訓與友善耕種的概念,提升農作方式與其經濟價值,鼓勵年青人回流與投入新農業生產(如自然農法與魚菜共生),一方面降低農村人口外流與老化,另一方面,增加產業再生與促進經濟活絡。
  2. 重視流域生態環境與永續發展:以流域環境與社區生態為辦學資源,善用豐富的公私部門與地方產業資源(如南水局、第六河川局、台南市環保局、成功大學、國際水利環境學院、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友善大地有機聯盟、巧匠舞音-台灣鯛產銷履歷認證工作室與曾文大學城發展協會等),搭配戶外教學,引領學員走出教室,深入社區。
  3. 結合社區力量,改善社區環境、發展社區特色課程:朝向學習型社區方向發展,建立社區的特色,符合新世紀之社區民眾所需(如麻豆大埕里聖王廟、護濟宮與池王府等)。
  4. 推動社區學習網絡,善用開放式課程(OCW),符合網路社會發展之需要。
  5. 社區文化保存課程,傳承社區藝文資產:傳承地方技藝、收集及整理地方生態資料,建立社區之歷史、地理、文化、技藝資產,符合社區永續發展之目標。從傳統生活再出發,「向環境學習、在環境中學習、發展環境學習」,以農村藝文為學習的目標。於社區開設「傳統民俗技藝」、「車鼓陣」、「牛犁陣」、「換個角度看台灣」、「傳統廟宇技藝 - 剪黏」、「用數位影像記錄社區生態與人文」、「我也會畫」等等,全是在社區學習的課程,傳承社區藝文技能。
  6. 結合民間社團之力量(如曾文大學城發展協會),加強照顧弱勢族群,提供學習機會;提升人文素養和人道精神,建立祥和社會所需之條件。
瀏覽數: